財團法人徐氏文教基金會
Xushi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文創專區 |



文創專區 >琉璃創作

台灣琉璃創作大師-黃安福

 

 

 「玻璃創作有兩大內涵,化工及美學層面。化工指的是創作者要瞭解玻璃的物性、材質變化,才能用適當手法呈現想傳達的意念;美學層面則要看個人的天分和努力了。」五十二歲的黃安福清楚點出玻璃創作者應具備的基本功夫,簡單幾句話,卻是他磨練三十多年的心得。

 黃安福大師是雲林人,國中時隨考上司法官的兄長黃燈煌搬至「玻璃故鄉」新竹,一次偶然機會,不經意看到老師傅做玻璃,帶給他很大震撼,心中隨即有了「我也要學會做玻璃」的念頭。透過姪子的介紹,他到香山一家玻璃工廠從學徒做起,數年後已經能夠獨當一面。

 黃安福大師說,當時以製作生活用品為主,像是器皿、燈泡等,談不上藝術創作,僅能餬口。但夢想並非一蹴可及,技法需要磨練,做生活用品雖然有點匠氣,卻是瞭解玻璃材質特性和養成基礎技術的最好訓練過程。

 起初是為了學得一技之長以糊口而踏進了玻璃工業界,而後卻深為其純淨澄澈而透明的本色所眩惑,遂長久地投注浸染其間不願自拔。這個獨特的藝術天地包容了我對於宇宙人生無盡的遐思與渴望,也接納了我對人世的觀照與反省。所有我個人關於人生的態度與想像,都在每一件作品的構思與製作中,不斷歷經啄磨、修 鍊, 至終方得以超越並且完成。

 宇宙的真理往往隱身於這些細碎的事件或物件裡,它等待我們去觀察、去覺知、去體悟並實踐。透過熱塑或脫蠟等種種玻璃技藝,我無非只是傳達了個人對於人生的摸索與領受。期待觀者與我心交會,玻璃創作的生命才得以不斷更新,不斷超越。

 黃安福大師從事玻璃工藝創作三十餘年,見證新竹玻璃的發展,從早期玻璃產業擁有人力便宜的優勢,到現今優勢不再必須力求轉型。黃安福認為台灣的玻璃工藝已經到達相當水準,重要的是技術必須傳承,因為它不光是單純的工藝技法,還包含許多領域的知識,所以他積極投入教學工作,希望做好人才培訓,讓更多人體會只要深入玻璃工藝的領域,就能夠發現無限發展空間。

 黃安福大師打好基礎功夫後,決心朝玻璃工藝發展, 1990 年參加新竹美展北區七縣市美術家聯展,初試啼聲、一鳴驚人,後以「荷花」獲得台灣工藝獎、「松竹梅」獲得民族工藝獎,獲獎無數。

玻璃創作表現細膩

 懷舊味道的「阿母系列」是以台灣農業時期為背景,作品呈現都以母親和小孩之間的親情為題材,每一件作品都是黃安福兒時點點滴滴的記憶。像是「年年糕」表現的是除夕時,母親為團圓圍爐準備年糕的情景,忙著張羅的阿母,一邊小心翼翼安撫背上幼兒,一邊掀開蒸籠查看年糕的狀況,希望家中每個人吃了年糕之後,在新的一年都能比今年更好,母愛的關懷完全流露。

 

 「金剛」取自《金剛經》中「金剛不壞、勇往直前」之意,黃安福以一匹 牡幼馬 來表現。他說,玻璃創作除了創意手法,細節也不能忽略,要怎麼去強調是牡馬、 幼馬,馬的臉部有冒筋就是必須凸顯的細微處,外形是一匹鬃毛飛揚的馬,凝視著前方,表現出馬堅毅的生命力,以及振奮奔向未來之意。這件作品,也是他挑戰巨型脫臘技法的代表作之一 。

 

 黃安福擅長使用實心雕塑法,看似堅硬的玻璃在高溫下化為流動的熔液,在他的雙手轉換下,拉、擠、扭、捏、壓,在烈燄中幻化為各式創作。黃安福喜歡以動物、花卉、昆蟲等為主題,他說,例如以竹子為主題的「節節高升」展現君子之風、中空有節,葉子迎風飄動時也有一致性。

 

 

 

 

 

 

 

 

教學傳承培育人才

 參與新竹玻璃的發展,黃安福說,早期來自俄羅斯和日本的師父,為新竹玻璃打下扎實基礎,加上台灣人的打拚精神,創造了外銷奇蹟,但當年人力便宜的優勢已不存在,必須力求轉型、傳承技術,靠的是官方教育體制上的配合。

 黃安福表示,玻璃的燒製包含許多領域的知識,例如理化方面的學理、醫學方面對肌理的掌握,還有美學的眼光、對色彩的掌控。因此,它不是單純的工藝技術,必須產官學各界共同投入發展。為了傳承、發揚新竹玻璃產業,黃安福積極投入教學工作,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潛力,他有自信只要做好人才培訓,玻璃工藝未來的發展空間無可限量。

 

 

 

 

 

 


協助國家科學發展,促進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