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徐氏文教基金會
Xushi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文創專區 |



文創專區 >釉下陶板

臺灣釉下陶板畫大師 - 許丹麗 (阿丹工作室)

 

 

 許丹麗大師自幼受文學藝術薰陶,其高曾祖及曾祖為前清舉人,祖父良柱為閩南之詩書畫大家之ㄧ,書香門第,傳承了父親仲欽及叔父國寶級國畫大師許海欽之特色,繪畫上更受其叔父影響尤深。

 於1979年定居鶯歌,驀然受到陶瓷之美吸引,並產生極大興趣,遂將繪畫運用到陶瓷上。 主要以創作為主,作品包含寫意陶板釉畫、寫實陶板釉畫及特有的玫瑰冰裂。陶板釉畫創作作品中「三峽祖師廟」榮獲2000年鶯歌陶瓷嘉年華本土創作優良作品甄選,作品優良獲評審一致通過;陶板釉畫作品「金色淡水」榮獲2004年台灣工藝研究所台灣優良工藝評鑑通過。另玫瑰冰裂作品「玫瑰冰裂盤」榮獲2004年台灣工藝研究所優良工藝評鑑通過;作品「玫瑰冰裂紋茶具組」榮獲2007年鶯歌陶瓷博物館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入選;作品「玫瑰冰裂心心相印」更於『第二屆中國 ( 莆田 ) 海峽兩岸工藝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榮獲優秀獎。

 釉下加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在已燒或未經素燒的素坏上,以色料或化妝土加以彩繪,然後在其上噴一層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我們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裡紅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細分類。釉下彩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根據目前考古所知,釉下彩最早出現於唐朝,而在今河南洛陽鞏縣所發現的一件釉下青花三足鍑,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釉下彩作品。中國的釉下彩以青花和釉裡紅最知名;青花是以含有氧化鈷的釉繪上紋飾,然後上一層透明釉,再以約1,300 ℃的高溫燒成的一種彩繪。而釉裡紅和青花在裝飾的方式與工藝的製作上幾乎沒有區別,唯一不同的是釉裡紅以氧化銅作為發色劑,燒製出來後所呈現的顏色是紅色。

 許丹麗大師希望在舊有的陶瓷中創新發展出新藝術,以其在窯業界研究開發進三十年的經驗,突破傳統。其玫瑰冰裂作品,製作過程繁複,製程要求嚴格,每個步驟都須十分細心的以巧手加以處理,而成功率僅僅20%,唯成功之作品件件溫潤如玉,花開處處,令收藏者大為感動。

 陶板釉畫作品,利用釉料作為釉下彩繪的原料,更大膽嘗試以實景寫生、廟會市集等題材,創作於陶瓷上,為釉下彩繪注入新的風格。但釉下彩發展至今,許多工藝家為達商業化之目的,將其創作大量複製,以利用色料大量製成貼紙,直接貼在坏體上,然後噴上透明釉,再以高溫燒成之技術,以應付商品量產之需求,降低成本,但以此方式雖能達到量產之目的,但作品缺乏筆觸、立體感,更無法真實呈現創作者之意境。

 

 

 許丹麗大師,堅持以一筆一畫展現對藝術的執著與熱誠,其創作不以輪廓線條區隔色彩,而改用經多方嘗試之釉色,直接在平面陶板上作畫,其作畫技巧上有別於水彩、油畫,許丹麗大師的陶板畫係運用釉藥技術結合中西畫法,並經過攝氏1200 度左右高溫燒窯而成,窯燒過程往往需數十小時,此一時間內釉藥燒結色彩千變萬化,故色彩之掌控難度極高,燒成後即成永恆不變。

 許丹麗大師之陶板畫作品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一般陶瓷畫多以暗紅、藍二色為主,並以仿古為多,而一般現代陶板畫多以輪廓為主,填色為輔,表現不出較寫實的立體景深。主要原因是在於陶瓷需經過極高溫燒成,方能永久保存,然而高溫之下即便是單一色彩的變化也不像水彩油畫,呈現的顏色就是著的色,也就是說,高溫燒前燒後顏色是不一致的;更何況在經過調色,還會因為鬪色現象而變混濁、變暗、變黑,有許多不可預知的變化。

 突破傳統方式,不以輪廓線條區隔色彩,而改用經多方嘗試之釉色在平面陶板上作畫,其作畫技巧上有別於水彩油畫,而燒出之作品卻可出現立體光影,有油畫般的層次感,亦可呈現出古代綢緞上國畫的美感,當然更有歷久彌新的質感,所以其創作不僅為其個人藝術成就留下多采多姿的見證,也為台灣的本土文化留下永不抹滅的歷史影像。

 

 

 

 

 

本作品透過不同的雙眼,見到世間相同的世事,反映在每個人的心中,所產生的作用卻是不相同的,甚至是同一個人在此一時刻與下一時刻,遇見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反應也會因經驗值等而不同,有所謂人者心之器也;心是最大動力的來源,心是一切的主宰,只要心的方向正確,就能呈現出一片美好。
【萬般由心  L40 x W40 ㎝】

 

一天早晨爬過鶯歌山後,見一人家清晨灑掃、洗衣,在婦人曬衣時,作者不禁感動……回憶起兒時種種,故作者將此一畫面捕捉到陶畫中,希望與作者生在同樣年代的人們,也能再次感受到早已少見的晨曦下婦人早起的……也希望此畫隨著記錄下的情景,讓後人也能對作者一輩過去的生活有所體認。
【山野人家(碧龍宮下) L58 x W39 ㎝】

 

 

 



協助國家科學發展,促進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