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專區 >原住民陶藝雕刻
臺灣原住民陶藝雕刻大師 -
陳木泉
在祖國寶島台灣的海邊、山地生活著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 —原住民。他們是我國東南地區系屬南島語系的少數民族,共分10個族群,即:泰雅、賽夏、布農、鄒族、邵族、魯凱、排灣、卑南、阿美和雅美。他們原本以刀耕火種為主,外加狩獵或捕撈為輔的生產方式,自有其固有的圖騰崇拜和文化模式。台灣原住民具有非常純真、豪邁、樸實的天性,這種天性從他們的舞蹈、祭祀及藝術創作中表露無遺,他們獨具特色的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寶貴的財富。
由於時代的變遷,台灣少數民族文化因為受到其他族群文化的沖擊而有某種失落的悵惘。留住失落的原住民文化,重新激發其文化的創造力,成為包括原住民在內的很多台灣同胞所關注與努力的目標。
在台北縣陶瓷古鎮鶯歌,一位有心保存發揚原住民文化的藝術大師—陳木泉先生。在長達30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將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融入陶藝創作之中。他的陶藝雕刻以原住民圖騰為題材,古樸而粗獷,含蓄而婉轉,具有濃郁的“原始味”。
陳木泉大師,一九四八年生,早期作品以原住民的生活片段與其作品結合形成其獨特的陶藝風格,非常受到國際人士的讚譽,近年轉向研究傳統的陶瓷釉藥,已取得突破的進展。
出生於臺灣南投埔里鄉下,從小就愛塗鴉,曾經夢想成為畫家,但長大後選擇陶藝。身上流動的血脈以及童年的生活回憶,都促使陳木泉有心發揚原住民文化,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原住民的善良樂觀、熱愛生命、敬天畏神、對大地感恩的情懷;記憶中父親很會設陷阱捕獵,所以小時雖然貧窮,肉食卻是不缺,自己也學了不少狩獵技倆,並常偷鳥巢的蛋吃。山地村落貧窮,豐盛的餐宴不多,如果有族人要結婚,全村壯丁都要去幫忙,從各家各戶的飯桌借用,到餐會結束後洗淨又送回去,剩菜剩飯則重新煮熟再挨家挨戶公平分送。在他的成長歷程中,人與天、人與人與祖先的關係,這些生活的片段回憶,都成了陳木泉作陶的泉源。
六十三歲的陳木泉,作陶三十多年,他的陶藝雕刻多以原住民圖騰為題材,古樸而粗曠,含蓄而婉約,每件作品均有濃厚的原住民風貌及故事背景。這一系列作品曾在1996年受邀至日本京都美術館參展並獲頒與「國際藝術文化賞」,1997年更受邀至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參展三個月,2003年冬參與日本文化振興會東京都藝術大展,都受到隆重的熱烈評價。
陳木泉曾經因為身份未明,一度中止創作,最近終於驗明正身,探究出自己是世居愛蘭地區的「巴宰族」(Pazeh)。巴宰族屬於台灣中部平埔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埔里盆地;而在追溯祖先源頭的歷程中,讓他發現自己多年來總不自覺的想要探索原住民的文化生活,原來竟是自己的祖靈想要和自己對話。
他將祖靈帶給的夢境,一筆一刀的刻畫在陶版或用雙手捏塑出意象;記憶中母親曾被日本人註記為「熟蕃」,依稀記得童年曾有「牽田」、「捕大魚」和「走鏢」的熱鬧場景,這都成為他陶作的題材,他說 :「我只是將祖先過去的生活 刻印成記 ,而我的陶作即是我和祖靈之間的對話!」他透過陶藝創作,陳述著對藝術情懷和創作理念。
西元1996年,陳木泉老師應邀至日本京都美術館參展,並獲頒「國際藝術文化賞」;西元1997年,更應邀到德國柏林世界民族學博物館參展三個月,佳評如潮,備受讚譽。2003年冬,參與日本文化振興會東京都藝術大展並參觀靜嘉堂書院之宋瓷展,其中建窯的曜變茶碗與鷓鴣斑,深深撼動了陳木泉的心靈。因此,引發他著力鑽研的想法,這些年來做出許多意境深遠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且無法重複再顯的作品,不同於其他天目茶碗,陳木泉老師的茶碗作品,深刻地彰顯出中國古代的禪意,令人讚嘆不已。
2008年四月受邀至中國豐藝術有限公司為期三週之個展,陳木泉老師以其極具特色的原住民陶藝創作,和大家分享他對這塊寶島土地的熱愛、對部落族群的關懷以及對本土藝術一直以來的堅持,中國豐竭誠歡迎您一起來欣賞這最令人動容的心靈饗宴。
陶藝雕刻專項介紹
陳木泉的作品以台灣先住民圖騰及先住民生活背景為題材,配合個人工藝技術 和釉藥燒煉 技巧融合現代美學,流露真摯的感情,影射台灣先住民生活及幻想,賦予圖騰新的生命力。
以台灣先住民圖騰及先住民生活背景為題材,配合個人工藝技術和釉藥燒煉技巧融合現代美學,流露真摯的感情,影射台灣先住民生活及幻想,賦予圖騰新的生命力。循著先民的足跡,一步一腳印,展露個人對先民生活及生命的看法,漸漸的它是我的生命,已沒有族群的分別,只有我對先民藝術及對生命的尊敬。
在我的陶藝領域,只要是能撼動我心靈的一切,都會是我的題材,台灣先住民的藝術讓我有無法自主的感覺,雖然我的生活經驗未曾有先住民的方式,但冥冥之中它一直環繞著我,像看電影似的在我腦海中流過,在我第一次接觸先住民雕刻時,全身像觸電般的悸動,竟然也讓我不畏生活的艱苦與旁人的嘲笑,形成今日獨樹一幟的陶藝風格。
先民的生活敬天地畏鬼神,人與人之間自有其道德規範,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僅憑口傳,無形中長老或巫師之權位顯得高高在上,有時也因個人偏好,傳承有所不同,但大體上仍能遵循前人體制,然而由於經濟體系的改變,人類成了經濟動物之後,生活形態已顯著改變,過去的生活型態已不復見,而陳木泉所作的正是那些古老生活形態,其所見所聞自然形成了他的陶藝模式,由不同的轉述,讓大家瞭解過去祖先的生活。
原住民陶藝作品
獵人出獵,當然希望能平安且滿載歸來,打獵是危險的,因為動物也會為生活而反撲,所以泰半是壯丁的事,由資深獵人帶領,如果獵得山豬、黑熊等危險性動物, 部落會尊奉為英雄,其社會地位也隨之提高。
【歸途 27 x 27 x 35.5 x 39.5 cm 】
先民生活尊天地、畏鬼神,農耕如得豐收,必是天神垂愛,收成之後必祭拜天恩,隨之慶祝飲酒作樂,由於善舞,每至酒酣耳熟,隨之起舞,每至忘情。
【忘情 26 x 26 x 33.5 cm 】
台灣在荷蘭人統治之前,水鹿滿山遍野,是當時先民主要經濟來源,由於因應日人需要,荷蘭人鼓勵先民無限獵殺,幾至絕跡。
【獵鹿 34 x 34 x 32 cm 】
每年三至五月是達悟族捕飛魚的季節,在漁船下水之前,必先舉行驅邪儀式,男人穿著丁字褲,雙手緊握拳頭,兩角不停的踱步地從口中發出咦咦的聲音,以驅走惡靈,祈禱漁船平安且滿載歸來。
【飛魚祭 28 x 28 x 52 cm 】
排灣族人傳說中認為酋長是由百步蛇化身來領導他們,但也有傳說由於百步蛇捕捉獵物快又準,毒液又強,族人敬而畏 之,故其雕刻品中均有蛇痕的存在。
【傳說 20 x 20 x 49 】
古人說天生萬物以養民,大自然所形成的食物鏈是息息相關,早期台灣水鹿滿山遍野,幾乎是 垂手可得,現在卻必須在特定的地方才可看到,而且變成人要去飼養水鹿。
【鹿的聯想 23.5 x 23.5 x 39 】
幾乎在台灣的原住民族群,都深信在早期曾有矮黑人與他們的部落彼此互動,他們通常居住在山洞裡,皮膚黝黑、捲髮、動作敏捷、身材矮小,善於從事祭典儀式和農耕等事宜,性喜深夜活動,遇到外人則張弓射箭自衛,直到日治時期,整個族群才漸消失,因此充滿神秘的色彩。本件作品作者將矮黑人自山洞裡窺視外界的神情刻畫的維妙維肖。
【神秘小矮人 28 x 28 x 33 cm 】
台灣原住民社會只有部落制度而無國家系統,當他們的生活領域中之水源、獵物等生存資源到不足時,就會有遷村的舉動,遷村並非整村的村民全部遷移,而是部分人想另擇地遷出者,並推舉一人領導該部落,另建新部落,此人便成為新部落之頭目,頭目需負責部落領導與照顧村民責任,村民則按收成貢獻給頭目,當然遷村工程是浩大的,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述說完畢。
【頭目和他的子民 23.5 x 23.5 x 39cm 】
原住民圖騰 一
原住民圖騰二
原住民圖騰三
原住民圖騰四
原住民圖騰五
原住民圖騰六
原住民圖騰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