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剪輯>竹刻藝韻(一)
2008 年海峽兩岸竹刻藝術交流展 - 上海展
資料來源:互聯網
在 2007 年預見兩岸即將展開三通交流, 所以滬 台工藝美術界的首次合作主辦活動,第一次開展竹刻藝術領域、竹製品產業的長三角交流展 ... 我們從上海出發,首先邀請臺灣工藝家和上海嘉定竹刻工藝家等等,展開交流 ..... 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擬將 . 兩岸竹刻藝術交流 - 長三角系列展 a.2008” 海峽兩岸”竹刻藝術交流 / 產業研討會 - 上海展 b.2008” 揚滬台兩岸三地”竹刻藝術交流 / 產業研討會 - 揚州展 c. 2008“ 揚滬常台兩岸四地”竹刻藝術交流 / 產業研討會 - 常州展 d.2008“ 揚滬常京台兩岸五地竹刻藝術交流 - 南京展 預計下一個展將在杭州展出,未來將返回臺灣展出 ..... 形成長三角 16+n 城市展出平 臺 ,歡迎海內外各地工藝家策劃主題共用此平 臺 ,迎世博! |
2008 年海峽兩岸竹刻藝術交流活動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展覽現場
前言:
竹,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匯成竹海 ,定能撞擊出五光十色,豐富異彩的花朵。
竹刻藝術,過去的其實還沒有過去;生活 裏 人們有竹子相伴,正如蘇軾所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過去好似今天,換一雙眼睛看今天的竹刻藝術、開展海峽兩岸竹刻藝術交流、研討和展示;緣自中華民族竹刻藝術。從“竹簡”到西周時期形成的竹刻,歷經數千年,遠在紙、墨、硯發明之前,直至明代達到繁榮時期。
上海市的嘉定竹刻始於明正德年間,被稱為“中國竹刻藝術之都”。 2006 年嘉定竹刻 , 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弘揚中華民族竹刻藝術文化,為展示海峽兩岸竹刻藝術家、專業工作者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臺灣徐氏文化基金會、上海大銀國際商貿有限公司、上海手工藝 朱家角展示 館主辦這次交流活動。旨在為海峽兩岸同行探索“新世紀、新生活”竹刻藝術的途徑,探索運用高新技術創新,將竹刻藝術進入當今人們生活的生產方式;相互借鑒各自竹刻藝術進入日常生活領域的成功經驗,為共同培育中華民族新的竹刻藝術的文化業態搭建平 臺 。回顧過去,“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展望未來,“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
交流活動:
2008 海峽兩岸竹刻藝術交流活動 6 月 2 日在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舉行,展出了臺灣竹刻藝術大師陳春明、翁明川等人作品,其中利用竹的形態,雕刻出的花卉、人物和實用用具,令人耳目一新。展覽 期間, 還將舉行“海峽兩岸竹刻藝術研究會”。
2008 海峽兩岸竹刻藝術交流活動記者招待會
2008 年 5 月 31 日 - 於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幕剪綵
上海市政協陳海剛秘書長為首展剪綵。
上海市政協委員(右八)、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台灣徐氏文教基金會
與展出工藝大師合影
2008 海峽兩岸竹刻藝術交流活動開幕式
台灣徐氏文教基金會與展出工藝大師於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合影
上海市嘉定區舉辦兩岸竹雕藝術交流座談會
臺灣竹刻藝術大師陳春明(左一)、翁明川(左二)、賴進益(左三)、顏鄭森(左四)
2008 年 6 月 1 日 - 6 月 11 日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展示(上海市徐匯區汾陽路79 號)
2008 年 6 月 12 日 - 7 月 31 日
上海手工藝朱家角展示館展示(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北大街 327 號)
2008 年 6 月 1 日
上午舉行“海峽兩岸竹刻藝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下午臺灣竹刻藝術家和徐氏文化基金會等 同胞參館嘉定 竹刻館。
2008 年 7 月中旬出版《竹刻藝韻》。
2008 年 8 月中旬至 9 月上旬赴揚州工藝美術協會交流,展示、研討竹刻藝術。
竹刻藝韻 ” 2008 海峽兩岸竹刻藝術交流展的特點:
1.滬台工藝美術界的首次合作主辦活動,第一次開展竹刻藝術領域、竹製品產業的交流。
2.交流、研討、展示為一體。這次活動不僅有竹刻藝術理論的交流,而且有竹刻藝術品的交流和展示,尤其是臺灣竹刻藝術家和同仁和申城同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且有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交流;不僅是傳統竹刻藝術的交流,而且有生活美術、 竹制工藝品 的交流等。
3.竹刻藝術等論文數量多、品質高。這次共收集到臺灣竹刻藝術論文 30 篇,其中博、碩士學術論文 11 篇,學術論文 9 篇,學術研究 10 篇。這些論文的特點是撰寫者治學嚴謹、學術價值高,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對開啟申城同仁的思路,拓展竹刻行業的新領域具有重要的價值;對臺灣竹刻藝術工藝界同仁、文教基金會在上海的發展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1991 年 7 、 8 月間陳春明大師應聘到大陸陶都 - 宜興, 配合制壺名家 作品加以造形雕刻。在宜興期間與 大陸制壺名家 交換心得,共同創作,更與國家工藝美術顧景洲大師、蔣蓉大師互 贈紫砂壺 、墨寶留念,在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中,留下了一段令人懷念的佳話,供後人傳頌。
臺灣竹刻藝術大師陳春明、翁明川、賴進益、顏鄭森 蒞臨申城參加 開幕式施惠 閔 、劉昌巨集、 蘇保巨集 、江憲銘、林育麟、廖益龍、沈萬在、陳志臣、林裕允、餘偉志、劉文煌等 15 位竹刻工藝大師寄來作品參展 .
大陸徐秉方、徐秉言、徐文靜、徐春靜、徐雲、沈華強、劉碩識、張偉忠、陳玲蓮、葉瑜蓀、潘峰、沈華 遒 、張泰中、陳宏明、王珍、劉志高、王其偉、薄雲天、朱淑紅、徐偉民、徐竹表、楊國強、俞田、曹志保、王順建、黃光大、陳春榮、朱三貴、錢沙汀、周鏗、何華一、何素梅、何玉蘭等 33 位參展。
我國傳統竹刻藝術、 竹制工藝品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數千年、博大精深,名揚五洲四海。無論竹刻藝術, 還是竹制工藝品 、日用品,無不洋溢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元素 。當今,我們的責任和任務是:繼承中華竹刻藝術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國際大都市具有工藝美術元素的竹製品設計、時尚產業。
改革開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當今已十分關注早期被忽視或無能力保護自然、發展 迴 圈經濟、傳承傳統文化的類似竹刻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竹刻藝術家的作品是物質文化,竹刻藝術家的技藝是非物質文化,因此從上海未來發展目標出發,重新思考竹材應用的新途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本次交流、研討、展示活動旨在抛磚引玉,繼續探索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同郊區朱家角古鎮手工藝展示館的互動模式;旨在探索工藝美術行業產業轉型,發展大都市居民有需求、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少、土地集約利用的具有優秀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都市型的,以“設計、研發”為基礎的“時尚產業”,是後工業時代保護和諧發展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途徑之 一 。
此次交流會已經成為海峽兩岸交流竹刻收藏產業研討、發展的平臺 。
竹刻藝韻 — 2008 海峽兩岸竹刻藝術、竹刻工藝產業研討會參考資料
1 、歷代竹刻藝術家的作品是中華物質文化的一個獨特分支;
歷代竹刻藝術家的技藝是中華非物質文化的 一片翠葉 。竹材是中華之本土資源,竹材之利用 于 工藝品有待重新思考和研究。當今,在上海開發利用竹之新價值,探索應用竹之新領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之 一 ;是發展環保、生態、可持續、 迴 圈、經濟之需要;是以弘揚竹刻藝術 文化為抓手 ,為實現未來數十年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而努力的有益嘗試。
2 、竹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
竹不僅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喜愛、尊崇的植物,而且是文人志士追求的“正直、堅貞、謙遜”品格形象。
3 、 竹在臺灣自然生態環境中的地位是比較重要的。
臺灣的地理和自然環境決定了竹是臺灣生生不息的天然資源。
4 、臺灣竹刻藝術、竹製品設計和產業發展經驗價值:
臺灣的經濟經過快速發展之後,積累了豐富的竹刻藝術、竹刻工藝品設計、加工、出口的經驗,這是大陸沿海地區和內地同仁值得認真學習借鑒並創新發展的。臺灣竹刻藝術家、竹刻製品工藝界的同仁要善於把成功的經驗在地化,探索在大陸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3 、 兩岸工藝界同仁攜手未來 -
在上海發展時尚產業的過程中,思考、研究、開闢竹刻利用的新領域,尤其是吸收竹刻藝術的文化。 發展竹制工藝品 的新天地,不僅是海峽兩岸同仁的歷史性機遇,也是弘揚中華竹刻藝術文化的責任。
6 、要抓住當代工藝美術發展的大好時機。
新世紀頭一、二十年,是中國當今工藝美術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發展竹刻藝術、竹刻工藝品的大好時機。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尤其是沿海發達省市地區工藝美術經過了“適應性調整、戰略性調整、調整發展、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五個階段。以上海市為例: 2008 年上海市的人均 GDP 正處在由 2007 年的 8650 美元向一萬美元的目標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正是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的大好時機,尤其是今年北京將迎來奧運會, 2010 年上海將舉辦 世 博會。一百五十多年前的 1851 年英國舉辦了世界首屆 世 博會,三十年以後,英國發生了 一場由莫里 斯宣導的“工藝美術運動”。隨著 世 博會的臨近,海內外企業紛紛投資工藝美術行業;海內外企業、個人熱心 收藏高端 、高價工藝美術品。一場中國式的東方工藝美術運動的序幕已經拉開。因此,我們要搶抓歷史性機遇,保護和發展好中國的工藝美術事業。
7 、發展國際大都市具有工藝美術元素的時尚產業
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料,發展上海具有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時尚產業,是實施國家戰略的需要。中央對上海的要求已經明確,要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大都市,建設“四個中心”,實現“四個率先”是上海今後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眾所周知,未來國與國的競爭將是城市與城市、城市群與城市群的競爭。上海處在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地位,而時尚既是城市的一個重要特徵,又是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功能。上海要建設成國際大都市,就要立足上海,發揮特大城市的功能、輻射長三角、融入全國、服務全國、走向世界。因此,發展具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工藝美術元素的時尚產業,是貫徹上海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更是實施國家戰略的需要。
8 、海峽兩岸合作探索產、學、 研 一體化的路徑之 一
要努力探索上海市工藝美術行業產業轉型、發展大都市居民有需要、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少、土地集約利用的具有優秀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都市型的,以“設計、研發”為基礎的“時尚產業”,是後工業時代保護和發展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途徑之 一 。後工業時代的特點是人們需求的多元化。上海已經處於後工業時代了,人性化、人文需求日益 凸 現。總而言之,挖掘、提煉具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工藝美術元素,創意、設計、開發出引領當今和未來生活的時尚活動和時尚產品。既保護和傳承了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又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之源;既豐富了當今人們的生活,又擴大了上海城市的影響力,樹立中華民族文化的新形象。
9 、海派竹刻藝術的特點:是海納百川、不斷創新、相容並蓄、追求卓越。
|